close

  這是一篇讀後感,而非「書評」。

  我個人認為兩者間的差異在於:書評是給專業人士寫的。而讀後感,則是如我一般的「消費性讀者」寫的。

  評論書籍並不在我的專業領域之內。不過就如同花了錢買雞排,就有權利說它好不好吃,是同樣的道理。

 

  這本書買了接近一年的時間;至少也有七八個月,不知道忙什麼,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讀它。也許是因為這個故事有些長,而我習慣一股作氣把一本書讀完。我必須有充裕的時間,我才考慮開始閱讀這樣中長篇的書籍。

 

  大約花了十個小時的時間,分作兩天。後五個小時是今日熬夜的結果。

 


  「公義之人之最後審判日」是一本懸疑推理小說。但應該是我從迷上推理小說以來,讀過最差的一本。

  如果要說出一個簡短的感想,我想應該是:誠心建議,不要買。

 

  這樣的說法對作者是一種不尊重,但相對的,對於讀者於此的消費行為,是良善的!(無論是打哪兒來的神明,請寬恕我的罪過。)

 


 

  首先,懸疑推理小說需要具備的清晰的脈絡,在這本書中,是很不鮮明的。

  太多繁雜的章節和敘述,使該呈現的架構顯得凌亂卻鬆散。文字間沒有緊扣的銜接,劇情的發展步調因而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讀起來比較像是「想到一句寫一句」這樣的感覺。

  也許跟作者本身的職業有關?書中介紹到,作者是一名記者,居住於倫敦。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名記者。因報導一起社區的謀殺案件和另一起看似不相關的他殺事件,接連而起蹍轉被捲入一場宗教組織的密謀殺人計畫。

  作者在開始沒多久的章節就納入了男主角的太太無故受到莫名綁架的劇情。

  而一如所有故事情節中深愛著太太的先生一般,男主角為了找尋他摯愛的妻子,想盡了辦法,抽絲剝繭解開綁匪的懸疑面貌。在這過程當中,作者又將妻子的失蹤也一併融入宗教組織的殺人計劃裡,在這個區塊故佈疑陣,順著把男主角的父親、母親、大學同學一起給攪和了近來。

  這樣的手法令人看了很頭疼!像是看台灣的鄉土文化劇;隨時會冒出不知名的人,但這些不知名的人最後拉扯在一塊兒,整個宇宙彷若真成了一個地球村,眼睛看得到的人物全和自己有關聯,發生任何一件不尋常的事件都跟這幫人有干係。

  可以說是用很紊亂的筆法硬拼硬湊地想要給故事一個基本的雛形,卻十分粗糙。

 

  故事的進行簡單的來說是這樣:

  男主角接連報導兩起他殺新聞,是為「出於無心」地過度深入探討,而引發了故事中這個恐怖宗教組織的注意。

  隨後的章節中男主角久未懷孕的妻子遭受不知名人士綁架,對方不要錢也不要男主角付出任何代價,更不說出目的。只繫在一句「不準報警」,男主角便開始一連串的追蹤調查。然而令讀者得花費更多腦筋去思考的糟糕架構是:男主角不知他已被盯上、男主角的妻子被綁架和男主角完全無關。

 

  就在此時,故事分成了兩線進行。

 

  接著,男主角在工作上過於展露頭角,急於表現,似乎引起了一位同事和上級主管的不滿。

  在這部份的暗喻筆法用得極差,所有的內容雖是要以故事手法表現出男主角鋒頭太過吃了悶虧,順便帶出那位同事和上司的敵意,將他們引領成故事裡被懷疑的反派角色。但所有的鋪陳都沒有達到「鋪陳」的效果。好似導演要主角哭,而觀眾早發現編劇要寫上讓主角哭這一幕,結果主角一哭,演技又生硬地讓觀眾發現:根本就是導演和編劇叫你哭。

  在讀懸疑小說中我還是個生手,卻一眼看穿作者想要佈的局,不知道讓人該說:「真好,完全不需思考就明白」,或是「整段乾脆寫個大綱就好,劇情免了」這樣的為難。  

  

  故事裡陸陸續續穿插著更多莫名奇妙的殺人事件,作者用很短的篇幅帶過。大致上是要寫:有位默默行善代表著聖經中的公義之人又被殺害了。

  作者在他要引述出的三十六位遭密謀殺害的「公義之人」中,前幾位都給予較多的篇幅,據作者後記中的說法,這些人並非完全出自杜撰。

  這倒像是解開了我心中的一個大疑惑,終於有了精采的結局和滿意的答覆 — 為什麼一開始被殺的人可以被作者用比較多的字數去撰寫,但後來被殺的人你甚至完全覺得他們不該被殺。若是他們代表公義,那這世界對公義的認定實在太薄弱了?這樁差別待遇只因為「改編」和「創造」。作者將有實事者改編,其他部分有資料可填充;而硬要充人數「被」創造出來的公義之人,則完全沒梗。

 

  零星的片段用來補充敘述一些週邊的細節是很適合的。但這些拉拉雜雜,瑣碎的東西最後居然要變成關鍵的主軸;要引變為主軸,不論是在筆觸或是故事安排上,實在都隨性到了一種「隨便」的境界。若是一幅圖畫被製成的拼圖塊片大小不一又毫無規則可言,活像用美工刀胡亂切劃的碎片,那只會讓人看了頭疼,而不會引發人們費勁思索如何將它有邏輯地拼湊完成。

 


  

    這次的讀後感我必須花上一些時間才能把它寫完,而且是在頭腦可以冷靜思考又心無旁騖的情況下,故就先暫此收筆。

  我會強迫自己盡快將它補成一篇完整的讀後感的,若有細看此篇文章的朋友們,先說聲抱歉!

 


 

  另外先提出一個比較主觀的看法。

  這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通常故事書的主角,都會或多或少反映出作者的特質。但我個人認為,這部故事要作者想填充近來的東西太多,想製造的情節太多,故事已經因為這樣失去了章法和條理性。

  然而作者想呈現的似乎不只這些。這當中還包括了他想凸顯主角是怎樣一個道地的英國人:崇尚英國的歷史文化、建築、人文思想、民情風俗等……

  這些都無可厚非,前面提過,主角會反應作者本身的特質。但是這些主角的性質補述,居然也因為過度曝露、不懂塑造,而導致讀者像是在看作者對於美國文化的不滿和評論!我以讀者的身分感到匪夷所思,當下就能猜測到,作者應該是個英國人。讀起來,時常令人覺得主角不見了,故事說頓時換做是作者的傳記似。

  個人對這點非常感到不舒服。但作者想把任何東西都塞進至本書的想法很明顯,於是這些應該不能稱上情節的東西,神奇地變成故事發展的重點之一。我覺得頗無言!

 


  該怎麼說呢?

  結論是,這本書難看到讓我接著有點畏懼我還沒讀的  —  「但丁‧神曲」和「達文西密碼」……

 

   OK!暫時打住吧。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eanore725 的頭像
    Eleanore725

    ~ 紅粉菲菲‧甜糖梨‧肥噗嘟花栗呆 ~

    Eleanore7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